2006年5月18日 星期四

<有一天啊,寶寶>


今天的每日一書是<有一天啊,寶寶>。

(虎爛的啦,哪來的每日一書,但不知為何很想這樣開頭)

蔡康永很有趣,難怪跟小S搭檔這麼好笑。這本以寫給許俏妞為出發點的書也很有趣,我不曾看過蔡康永的書,因此也無從比較。但我喜歡這本書的戲謔風格,還有一貫生活化的寫法(廢話因為是寫給寶寶的嘛)。

除了戲謔還有細膩,簡單卻一刀斃命

我最喜歡的一則,摘錄如下:

*芭比什麼都有
親愛的寶寶:有人送我一件很緊的T恤,上面印著這行字:「我要當芭比,那個賤貨什麼都有!」
哈哈,親愛的寶寶,她真的什麼都有,她只是沒有生命而已。

2006年5月9日 星期二

極短篇書評<家變><活著><長恨歌>

這三本書看完都有一陣子了,總是有那麼一點點的話想說。但又不足以構成一篇,原諒我的偷懶把它們擺在同一篇文章裡


<家變>

跳躍的生活片段,從父親離家開始一邊尋覓父親一邊回溯,帶領讀者於現實與記憶之間穿梭。我必須承認這本書我費了很長時間才看完。一方面是看它輕薄短小所以常帶著它在火車上,看著總是跳躍且簡短的文句,剛開始真有點不知所云,久了也逐漸喪失繼續翻閱它的念頭。不過越看到中後,才越感覺它的有趣。

你會慢慢察覺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對父母的看法的轉變。絕對信任->提出童稚的疑問卻得到安撫式的回應->在心中默默質疑所謂的大人們->蓄積爆發。你有類似的歷程嗎?我有,所以有趣。附帶一提,本書大量使用奇異的狀聲詞與...注音文XD,雖然聽說是中文系教授都大力推薦的好書,但我淺薄的國學程度實在很難理解那些詞彙的用法呀。


<活著>


這絕對是本很易於閱讀的故事書。請容許我用故事書稱呼它,因為的確是老人在對年輕人說著自己的故事。那是個很好看的故事,沒有什麼大起大落的情緒,沒有太多繁複的枝節。老人的口吻很輕,很流暢,流暢到讓我不知不覺就看完了,就這樣看完了一個老人的大半生。


就這樣子。活著,也不過就是這麼一回事。所有的愛啊恨啊痛苦啊歡樂啊生離死別啊,也不過就是如此。余華確實厲害,只用了一句再輕描淡寫也不過的話,就輕易地讓我掉淚

<長恨歌>

以上海為背景,寫盡前上海小姐的曾經,橫跨了40年。光是鋪排上海的街道巷弄就幾乎耗盡了我閱讀的耐心,老是想著哪時候才要進故事呀?讓我趕快看到人名好不好?等到真正進故事時,舊上海的一顰一笑已經流轉在我腦中。


我老是猜想著這本書的主角到底還是女性們吧。當然主角是王綺瑤沒錯,從她的女伴以至女兒全都在書中有完整的全名。相形之下男角們要不是李主任程先生,不然便是莫名的暱稱小名。這樣也好,到底對於舊上海的記憶還是受盡滄桑的女人們較能與之相配。


還真想去上海走一遭啊,縱使我明知現在的上海絕不是我腦中的那幅模樣了

2006年5月6日 星期六

<模仿犯> 真實,就是不管多遠,都會找到路回到你身邊的



事實上這本書已經擺在我書桌上很久,久到連我弟都早我很多步看完了XD。前幾天終於一振精神要來拜讀一番,昨晚熬夜看完的結果是心理處於極度的亢奮狀態。就是這樣我才失眠的吧,一定是的。從7--11拿到它的時候純粹覺得,哇也太有份量了吧,厚實的上下兩冊共一千四百多頁,頗有值回票價之感看完之後,只能大呼過癮。

宮部美幸還真是天生寫小說的人呀。

故事的開頭從大川公園發現的女性斷手開始,陸續出現了很多行蹤不明的女性。我本以為這樁連續殺人案會鋪陳到最後跟讀者一起揭曉兇手。不料約三分之一處劇情急轉直下,兇手便已出現,還大剌剌地出現在被害人親屬身邊。

身為讀者的我只能等,等書中的人物發現兇手是誰。

所以我想這本書並不能被歸類為推理小說。因為整套故事的模式絕非你想的柯南跟金田一,帶著觀眾推理,然後在案件的最後重演犯罪現場。姑且就稱它是犯罪心理小說吧,姑且稱之。作者的野心實在太大,費心安排了42個出場人物鉅細靡遺地陳述每個角色的背景,親友關係。乍看之下我總有種:這又是誰呀的OS,但暫別急躁,現在看來瑣碎的文字情節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。太早知道兇手是誰的推理小說就不有趣了吧?所以說作者的焦點根本不在凶手是誰身上。是"心理"。犯罪者的心理,被害人家屬的心理,社會大眾的心理,警察媒體的心理。作者靈活地穿梭在每個角色之中,從他們之口吐露欲表達之事。每個書中人物都像活生生地存在著。所以我喜歡看小說啊,也很佩服寫小說的人。只用單純的文字就能讓讀者進入書中的世界。宮部美幸也很了解讀者的心理,讓讀者追著書裡的節奏跑。我不得不承認,看到某些章節時是屏息以待的,看到最精采處甚至想大聲叫好。

不過還真的是幻想比較美,電影的模仿犯我很難看得下去。老是在想這邊那邊為什麼你都沒有拍出來,那都很重要的啊!!!這麼架構龐大的書果然還是不應該改編成電影的,日劇還比較有可能....

總之,鄭重地推薦宮部美幸的模仿犯